(SH600196,股价22.36元,市值598亿元)披露2024年半年度报告产品中心,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204.63亿元,同比减少4.36%(不含新冠相关产品,营收同比增长5.31%);归母净利润12.25亿元,同比减少31.09%;扣非后归母净利润12.54亿元,同比减少8.64%。
8月28日,在举行的业绩沟通会上,公司董事长吴以芳在接受包括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在内的媒体采访时表示:“上半年还是顶住了来自政策以及市场环境方面的巨大压力,总体上实现了经营利润。”
吴以芳提到,虽然营收同比略有下降,但扣除新冠相关产品还是有5.31%的正增长。下半年,随着创新产品逐步发力,相信业绩情况会发生好的变化XK体育官网首页。
复星医药直接运营的业务包括制药、医疗器械、医学诊断、医疗健康服务,并通过参股国药控股覆盖到医药商业领域。分业务板块看,上半年,的制药、与医学诊断、医疗健康服务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46.77亿元、20.69亿元、36.59亿元,分别同比减少8.24%、减少6.72%、增长16.9%。
报告期内,进一步聚焦创新药和高值器星空体育官方网站械。制药业务中,品于报告期内实现收入超37亿元。作为复星医药承载的平台,复宏汉霖上半年共实现营业收入约27.46亿元,同比增长约9.8%,其中5款产品销售收入合计约24.79亿元,同比增长15.2%;净利润约3.86亿元,同比增长约61.0%。
创新产品注册方面,复星医药自主研发及许可引进的4个创新药/生物类似药共9项适应症于境内外获批、4个创新药/生物类似药共9项适应症进入上市前审批/关键临床阶段。
吴以芳也补充表示,部分去年刚纳入医保的产品以及今年新上市的产品,目前还处在医院准入的阶段。随着这些创新产品的驱动,“预计下半年业绩增长情况会更好一些”。
“聚焦”与“瘦身”是整个复星系今年以来在运营管理上的关键词。财报称,2024年,复星医药持续推进精益管理,涵盖质量提升、成本控制、效率提升、周期管理、创新研发等环节。从成效来看,复星医药的销售费用从上年同期的50.71亿元减少15.87%至42.66亿元,剔除新并购企业的影响,管理费用下降约2亿元。
同时,复星医药也在推进非战略、非核心资产的退出和整合。2024年以来,公司共计回笼资金达20亿元。公司“瘦身”的对象也包括部分研发管线,财报显示,上半年制药业务研发投入24.06亿元,占制药业务收入的16.39%;其中,研发费用为15.72亿元,较去年同期减少2.20亿元。
对于公司在研发管线上的调整,吴以芳回应称:“此前,复星医药肿瘤管线%已经是免疫炎症、慢病以及其他非肿瘤的一些管线。今年上半年,复星医药进一步淘汰了7个同质化的药物分子,现在公司正在研发的药物分子有40多个、正在进行的临床有70多项。”未来,复星医药将进一步向源头创新转型,着眼于高临床价值的大单品。
今年6月24日,复星医药曾发布公告称,拟通过吸收合并的方式私有化子公司(,其中现金对价合计不超过54.07亿港元或等值人民币。8月23日,复星医药再发公告更新相关进展,其中调整了部分收购方案。
“复宏汉霖的私有化在正常推进过程当中,在进行中间就有它的不确定性,具体进展没有更多信息可以透露。但不管如何,我们私有化的战略目标是非常清楚的。”吴以芳表示,作为上市公司,复宏汉霖在与复星医药进行业务合作时,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定制约;母公司在对其进行资源支持时也会受到监管的制约。
“如果复宏汉霖能够成功实现私有化,首先带来的(影响)是复宏汉霖与复星医药的管线将会进行深度融合。”吴以芳进一步解释称,目前,复宏汉霖主要专注于单克隆抗体和ADC(抗体药物偶联物)技术方向的药物开发,尤其是在肺癌、乳腺癌和肠癌等肿瘤治疗领域占据优势。如果与母公司复星医药进行整合,产品的覆盖范围将大幅拓宽,可能扩展到包括肝癌、胰腺癌和卵巢癌等更多治疗领域。此外,未来两者在免疫类药物的开发上也具有广阔前景,单克隆抗体在免疫领域的潜力将进一步得到挖掘。
最近两年,资本市场以及公众对CAR-T疗法(即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,属于免疫疗法的一种)的关注点集中在其能否进入医保。8月27日,在根据各方反馈意见对有关药品进行了复核和结果修正的基础上,国家医保局正式公布了《2024年国家基本医疗保险、工伤和生育药品目录调整通过形式审查的申报药品名单》(以下简称“初审名单”)。
初审名单显示,除传奇生物的西达基奥仑赛以及驯鹿生物的伊基奥仑赛外,国内获批的其余4款CAR-T产品均已纳入其中。实际上,自2021年国内首款CAR-T产品——复星凯特的阿基仑赛获批以来,CAR-T细胞疗法已是连续第四年冲刺医保,但因为定价高昂问题,前三次冲刺医保目录均以失败告终。
复星医药旗下的CAR-T产品今年能否顺利进入医保?对此,吴以芳在回应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的提问时表示:“我对CAR-T疗法进入医保已经期待很久了,而且我坚定地认为CAR-T疗法应被纳入医保,这个产品确实给患者带来了价值”。
但吴以芳也坦言,对治疗费用动辄百万元的CAR-T产品而言,支付能力是阻碍其进入医保的最大障碍。“我们的产品已经上市4年了,但CAR-T产品的成本在现阶段确实降不下来。如果医保给出的价格是让企业去赔本倒贴,这是任何企业都难以承受的。”
因此,吴以芳表示,还是要通过创新支付的方式解决CAR-T产品进医保的问题,“我们也愿意积极地向有关部门提出方案,希望能给我们一个沟通的机会”。